中國的國際學校市場分散,招生人數最多的楓葉教育(1317)於2013/2014學年僅佔當中不到8%,其他更少於5%,而且每所學校同質性較低,需求替換成本較高,價格主要取決於家長的負擔能力、教學質素和學校品牌。
上期提到,在未來3至5年,中國家庭子女對國際學校的需求仍然處於高速增長的階段,為中國家庭子女服務的國際學校仍供不應求。在供求不平衡的情況下,多方資本正進入市場,當中包括:
- 房地產商:萬科建立的上海萬科雙語學校,前身是復旦萬科實驗學校「國際雙語C班」,碧桂園則早在1994年已經成立第一所旗下的IB國際學校,並在2014年成立碧桂園教育集團;
- 上市公司:A股公司中泰橋樑在2015年中進軍北京國際學校市場,目標在北京建4所學校,其他一線城市建至少14所學校,長期佈局一二線城市,建立好品牌優勢,紫光學大(原為銀潤投資)在收購完成學大學校的同時,亦打算投資北京2個國際學校項目;
- 其他教育營運商:新東方興建了北京新東方揚州外國語學校和北京昌平新東方外國語學校;諾達安達的國際學校原本是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但旗下第一所雙語學校上海諾德安達雙語學校在2016年新學年亦正式招生。
中國國際學校的商業模式主要分為自建自營、租賃及品牌輸出型。新進入者大多以自建自營重資產擴張,希望打響品牌,公辦國際學校和部分民辦國際學校則大多採取租賃方式發展,而已具備較好的品牌和穩定生源的民辦國際學校,通過託管、收購現有的學校改,實現業務的快速擴張。姑勿論採取哪種商業模式,建立品牌都是國際學校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為就讀國際學校的初衷是希望子女能夠享受國際化教育,尋找替代高考的路徑,因此名牌大學錄取率和升學率至關重要。
國際學校盈利能力強,淨利潤率很高。有調查顯示,新建國際學校的盈虧平衡點為在校生規模達到設計規模的三分之一。若在折舊期內,學生滿員,淨利潤率能達30%;若折舊資產已達耐用年限,學生滿員,淨利潤率可以達到50%。
2015年後出現一些A股公司以「協議轉讓+非公開發行」的方式改變控股權,由新股東拓展國際學校業務,成為A股市場上獨有的優質教育板塊標的。預計未來市場上將有更多公司涉足國際學校,甚至一些周邊行業,例如網上提供國際學校認可的課程等。另一方面,國際學校赴港上市的趨勢也將形成,屆時,此細分板塊的透明度將有望提高,投資者將對行業將有更好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