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17.06.05

资本杂志
国际学校的商业模式及致胜关键

中国的国际学校市场分散,招生人数最多的枫叶教育(1317)于2013/2014学年仅佔当中不到8%,其他更少于5%,而且每所学校同质性较低,需求替换成本较高,价格主要取决于家长的负担能力、教学质素和学校品牌。

上期提到,在未来3至5年,中国家庭子女对国际学校的需求仍然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为中国家庭子女服务的国际学校仍供不应求。在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下,多方资本正进入市场,当中包括:

  1. 房地产商:万科建立的上海万科双语学校,前身是復旦万科实验学校「国际双语C班」,碧桂园则早在1994年已经成立第一所旗下的IB国际学校,并在2014年成立碧桂园教育集团;
  2. 上市公司:A股公司中泰桥樑在2015年中进军北京国际学校市场,目标在北京建4所学校,其他一线城市建至少14所学校,长期佈局一二线城市,建立好品牌优势,紫光学大(原为银润投资)在收购完成学大学校的同时,亦打算投资北京2个国际学校项目;
  3. 其他教育营运商:新东方兴建了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和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诺达安达的国际学校原本是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但旗下第一所双语学校上海诺德安达双语学校在2016年新学年亦正式招生。

中国国际学校的商业模式主要分为自建自营、租赁及品牌输出型。新进入者大多以自建自营重资产扩张,希望打响品牌,公办国际学校和部分民办国际学校则大多採取租赁方式发展,而已具备较好的品牌和稳定生源的民办国际学校,通过託管、收购现有的学校改,实现业务的快速扩张。姑勿论採取哪种商业模式,建立品牌都是国际学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就读国际学校的初衷是希望子女能够享受国际化教育,寻找替代高考的路径,因此名牌大学录取率和升学率至关重要。

国际学校盈利能力强,淨利润率很高。有调查显示,新建国际学校的盈亏平衡点为在校生规模达到设计规模的三分之一。若在折旧期内,学生满员,淨利润率能达30%;若折旧资产已达耐用年限,学生满员,淨利润率可以达到50%。

2015年后出现一些A股公司以「协议转让+非公开发行」的方式改变控股权,由新股东拓展国际学校业务,成为A股市场上独有的优质教育板块标的。预计未来市场上将有更多公司涉足国际学校,甚至一些周边行业,例如网上提供国际学校认可的课程等。另一方面,国际学校赴港上市的趋势也将形成,届时,此细分板块的透明度将有望提高,投资者将对行业将有更好的认识。